清远新闻

大庆·文物东北野牛远去的草原大军

清远传媒发布时间:2019-08-09 10:37:48

  在东北第四纪猛哺乳动物群中,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的就是牛科动物。下面,为您介绍这支繁盛的草原大军。
       

  狂奔的的野牛群

  来到大庆市博物馆,最壮观的一个展区当属由50具野牛化石骨架装架而成的野牛群。

  大庆市博物馆以大量丰富的古动物化石为依托,打造了原版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史。

  每个场景都不是将化石简单组装起来,每一具都沿用了生态学、动物学,骨骼学、力学、美学等科学手段,根据情不同、形不同、故事不同进行布展。它们之中没有形态完全相同的两只化石骨架,有的在回头张望,有的气喘嘘嘘,有的在溪边饮水,还有的在与鬣狗搏斗。最前方这只健硕的公牛正垂首瞪目,带领整个牛群向前狂奔。

  震撼的牛头墙
       

  最让人震撼的一个展区,当属由105个野牛头骨化石构成的长达40米的牛头墙。整个牛头墙安静祥和,远远望去,仿佛还有千军万马在后面若隐若现。

  野牛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大平原上的野牛群包括数千个小的牛群。一个典型的小牛群由一头相当于“家长”的老公牛和能聚集在一起的尽可能多的母牛、成年公牛和多种年龄不等的幼牛组成,并保持着稳定性。

  遇到危险时,野牛集体对付敌害。大野牛群列队保护自己,对付像狮、狼和熊等食肉动物,因为这些野兽总是在野牛群周围捕捉走散的小牛和小牛群中虚弱无力的野牛。小牛群一旦受到其他动物的袭击,野牛便立即形成一个公牛在外的保护圈,把母牛和小牛围在里面。

  远去的草原大军
       

  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的保存基本完好的野牛化石材料。据研究,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化石应归入草原野牛种。我国东北地区的野牛很可能是在晚更新世时从西伯利亚迁入,与古人类的爆发性扩散时间基本一致。

  关于第四纪牛科动物灭绝的原因有多种推论,其中两条和人类息息相关,一条是人类的大肆猎杀,另一条是被人驯养而变成家牛。大庆市博物馆的化石来自现代大多数牛的祖先——原始牛。原始牛体形硕大,角心粗壮,两角尖指向头前,浑身长满粗毛,有像骆驼一样的隆峰、狮子般的毛发,平均寿命约为20年。

  东北野牛曾是东北平原上最繁盛的草原大军,而如今,在灿烂的夕阳下,只留下他们远去的背影。

  来源:文旅大庆

(标题:大庆·文物东北野牛远去的草原大军)
相关文章
关闭